房地產各項計算公式
最佳容積率
一、相關理論模型
1、理論基礎
在其它住宅屬性不變的前提下,隨著容積率的提高,消費者對高層或高密度住宅愿意支付的價格就越低;而住宅建筑成本在建筑密度一定時,容積率的增加,主要引起房屋層數的增多,隨房屋層數的增多,開始時由于基礎工程費及地基處理費的分攤,單方造價降低,當層數達到一定值時,就需要加固基礎、增加電梯、加強抗震等,單方造價由下降轉為上升,因此,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利潤最大化的理論值。
2、土地增值模型
在房地產評估中,通常運用以下兩種模型對方案進行評價,以確定項目的最佳容積率。一般而言,房地產的增值主要來源于土地增值,因此,當某種物業類型的土地增值達到最大化時,即是該項目適合的開發物業類型,而此時的容積率也是項目的最佳容積率。在進行模型計算時,需要用到以下經驗數據,對各方案進行模擬評估。
物業類型 參考容積率
獨幢
0.4-0.5
聯排
0.7-0.8
多層
1.2-1.5
小高層(12層) 2.5-3
高層(13層以上) 3.5-5
模型假設條件:設每種物業類型的參考容積率為Ri,各種產品的用地比例為Xi,城市規劃容積率為J,土地面積為D,某種產品的每平米土地增值為Zi,則:
每平米土地增值(Zi)=[售價×(1-營業稅及附加)-前期費用-建安成本-管理成本-銷售費用-不可預見費-利息費用]×參考容積率-每
平米土地費用
利潤最大值Ymax=(∑Zi×Xi)D
其中:0≤Xi≤1
∑Xi≤1
∑Xi×Ri≤J
示例:假設一項目的土地面積為2萬平米,最高容積率為1.2,土地費用為5000萬元;多層售價5500元/平米,參考容積率1.5;別墅售價8500元/平米,參考容積率0.5。
那么
多層住宅每平米土地增值=(5500-850-200-25-42-42-220-302)×1.5-2500=3228元
別墅住宅每平米土地增值=(8500-1200-250-36-60-60-340-468)×0.5-2500=543元
通過計算機可以算出容積為1.2,別墅與多層用地比例為0.3:0.7時,即多層住宅面積21000平米,別墅面積3000平米,土地增值達到最大值4845萬元。
某種物業類型的土地增值最大,即可視為開發此種物業類型地塊能夠獲得最大利潤。由于政府規劃以及地塊本身的一些限制,使得最佳容積率與實際容積率是有差距的,但我們能夠通過模型計算,找到項目開發的最佳物業類型及其容積率,以減少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。
3、求解步驟
容積率求解流程圖
首先,通過前期的市場調查,了解市場上各物業形態的售價及銷售情況,給產品定位提供必要信息;同時,結合地塊SWOT分析及規劃指標,對各種物業形態的可行性進行初步分析。
第二步,通過模型計算,求出各物業類型的土地增值大小,并對其進行由高到低的排序,找出適合項目開發的物業組合,以減少不必要的計算過程。
第三步,確定合理的容積率。
最后,結合總平規劃對項目具體數據進行調整,以適應實際需求。
(二)相關運用
提高容積率可以有效地分擔地價成本,因此,很多項目都以做足容積率為前提,但是改變一下物業類型或降低容積率,同樣能夠起到增值的目的。
1、不改變容積率,但改變物業類型
在建筑密度不變時,容積率的提高,表現為層數的增加;而當容積率不變時,層數的增加,表現為建筑密度的降低。注:(假設土地面積為2萬平米,限定容積率為1.2,建筑面積為2.4萬平米,不含公共建筑)
有些項目就利用容積率與建筑密度的換算關系,把低容積率高密度的多層產品做成低容積率低密度的高層產品,創造出新的物業組合方式。此手法主要運用于江景、湖景、海景等觀景項目,由于層數的增加,使建筑密度得到有效降低,既增加了小區綠地面積和公共面積,同時有有利于景觀價值的挖掘,從而提高物業開發價值。如杭州的南都逸天廣場,用小高層、多層的容積率來設計高層,其容積率1.73,建筑密度僅13.8%,使南北樓幢距及人均綠地率大大提高。另外世貿集團開發的江景豪宅也都采用此手法。
2、降低容積率
由于容積率的降低,居住品質得到有效提升,從而提高項目售價,實現利潤最大化。此種做法常見于別墅或豪宅項目的開發,針對的多為高端客群,其對售價不敏感,但注重居住品質及良好的生態環境。如北京CLASS——建于果嶺的上層建筑,其在板樓、塔樓林立的望京地區建設以低密度高品質住宅一度引起市場爭議,但其開盤二十天就取得了6.5個億的銷售記錄,證明了降低容積率也可以作為市場差異化的有效手段。
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目標,但是如果能夠多從消費者角度出發,多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與利益,企業就能有更好地發展,實現更大的、更長期的利益。
容積率、建筑密度、綠化率如何計算? 知道容積率如何計算層數?
有一項目用地6500M2,規劃容積率為3.6,建筑履蓋率為35%。請問該項目為多少層?總建筑面積為多少?
總建筑面積(地上)=用地面積X容積率=6500X3.6=23400M2;
建筑履蓋率又稱建筑密度=建筑占地面積(約等于建筑底層面積)/用地面積;
因此,在建筑建筑履蓋率用足的情況下,建筑占地面積(約等于建筑底層面積)=建筑履蓋率X用地面積=35%X6500=2275M2;
在建筑底層面積與標準層相差不多的情況下,建筑平均層數=地上總建筑面積/建筑底層面積(標準層面積)=23400/2275≈10層;
但是,就像二樓所說的,容積率3.6的小區,如果真的用足35%的覆蓋率,小區環境會很差,一般做到15%~20%左右的話會比較合理,這樣的話,按上面的計算過程,層數應在18~24左右。
所謂“容積率”,是指一個小區的總建筑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。建筑密度是指在具體“宗地”內建筑物基底面積與宗地面積之比。
對于發展商來說,容積率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,而對于住戶來說,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。綠化率也是如此。綠化率較高,容積率較低,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較低,發展商可用于回收資金的面積就越少,而住戶就越舒服。這兩個比率決定了這個項目是從人的居住需求角度,還是從純粹賺錢的角度來設計一個社區。一個良好的居住小區,高層住宅容積率應不超過5,多層住宅應不超過3,綠化率應不低于30%。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,并不是所有項目都能做得到。 容積率比凈容積率要低50%左右。這兩個指標都是合法的,除特別說明外,說到容積率時一般都是指凈容積率。但國家沒有明文規定開發商只能宣傳凈容積率,于是,一些開發商就鉆法律的空子,將凈容積率換算成毛容積率來宣傳,購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,還以為這個小區的容積率真的很低,入住后才發現上當了。 什么是容積率?按照《成都市土地使用和建筑規劃管理技術規定(試行)》的解釋,容積率是地面以上各建筑面積的總和與建筑用地面積的比值。容積率和建筑密度直接關系居住的舒適度,容積率越低,居住密度越小,人們的居住舒適度就越高,反之則舒適度越低。但對于開發商來說,容積率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價格中的比例,決定被開發土地的含金量。因此,容積率越高,開發商的利潤就越大。
(1)容積率:即規劃地塊內各類總建筑面積與地塊面積之比,計算公式為:容積率=總建筑面積/土地面積
容積率可根據需要制定上限與下限.容積率的下限是保證地塊開發的效益,防止無效益或低效益開發造成土地的浪費。容積率上限防止過渡開發帶來的城市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。容積率還可以根據建筑用途的不同,分為全部建筑容積率,公共建筑容積率,住宅建筑容積率等
(2)建筑密度:即規劃地塊內各建筑基底占地面積與地塊面積之比,計算公式:建筑密度=建筑基底占地面積/地塊面積
(3)綠化率,亦稱綠地率:指的是規劃地塊內各類綠地面積的總和占規劃地塊面積的比率,計算公式:
綠地率=綠地面積/土地面積
綠地率通常以下限控制。這里的綠地包括公共綠地、宅旁綠地、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(道路紅線內的綠地),不包括屋頂、曬臺的人工綠地。公共綠地內占地面積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、水池、亭榭等綠化小品建筑可視為綠地。
容積率的術語釋義為:容積率是指某一基地范圍內,地面以上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總和與基地總面積的比值。
與容積率密切相關的一個指標就是建筑密度,術語釋義為:建筑密度是指某一基地范圍內,所有建筑物底層占地面積與基地面積的比率(%)。
從上面兩個釋義可以看出:如果基地面積和建筑密度不變,那么建筑物的層數越多,容積率就越大。
充分了解容積率對項目品質的影響,對我們的項目定位和規劃是非常有幫助的。在此我簡單說一說各類建筑分別對應的容積率數值。
1、容積率低于0.3,這是非常高檔的獨棟別墅項目。
2、容積率0.3~0.5,一般獨棟別墅項目,環境還可以,但感覺有點密了。如果穿插部分雙拼別墅、聯排別墅,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。
3、容積率0.5~0.8,一般的雙拼、聯排別墅,如果組合3~4層,局部5層的樓中樓,這個項目的品位就相當高了。
4、容積率0.8~1.2,全部是多層的話,那么環境絕對可以堪稱一流。如果其中夾雜低層甚至聯排別墅,那么環境相比而言只能算是一般了。
5、容積率1.2~1.5,正常的多層項目,環境一般。如果是多層與小高層的組合,環境會是一大賣點。
6、容積率1.5~2.0,正常的多層+小高層項目。
7、容積率2.0~2.5,正常的小高層項目。
8、容積率2.5~3.0,小高層+二類高層項目(18層以內)。此時如果做全小高層,環境會很差。
9、容積率3.0~6.0,高層項目(樓高100米以內)。
10、容積率6.0以上,摩天大樓項目。